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我谈 | 邓世平

时间:2019-01-15




———

金塔县鼎新小学校长--邓世平




学校,快乐生长的旷野



 10号、11号两天聆听了 9位领导9个不同场主题的全国以及甘肃省教育大会专题辅导,使我对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内心不免萌生了对新时代农村教育新样态的美好憧憬,下面就以“学校,快乐生长的旷野”为题谈谈我对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弊端,充分释放学生本能,让学校、教师、学生“活”起来这个课题的粗浅认识。


明确方向,重树理念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金塔县教育局“减负十项举措”再下减负令。这些时代最强音,是我们新时代教育所要遵循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的方向。一个校长能引领一群人,也能毁了一所学校,校长不改变校园生态绝不会自然地变化。理念颠覆认知,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认为这些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要给学生“松绑”,而是要求我们颠覆现有错误观念,树立新时代教育观,革新现在的教育行为,重构教育新样态,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根本任务厚植于教育土壤,教育目标就回归于教育最纯粹的目的——“立德树人”,只有这样,教育才会裂变重生,师生想要的快乐校园才会生长出来。


满怀信心,顺势扬帆


父母外出务工,不能照顾教育孩子;小学学段没有高中那样的升学目标,办学方向模糊;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教育资源聚集效应减弱;学校身处农村,如何突破因文明、经济相对落后对教育带来的制约;寄宿制学生一周五天、一天24小时生活在学校,这么长的时间怎么熬过去等都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搬不走,扔不掉,更不能不管。怎么办?我们只能大开脑洞,从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些短板反而也是一些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

“父母外出务工,不能照顾教育孩子”问题的辩证认识:如今乡村小学的孩子近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应该是当今社会最无助最弱势的一个群体。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在家里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所以一提起留守儿童,我们总会觉得这是一群无助的、前途渺茫的孩子。但家长的外出务工的也产生了一个附带的好结果:一般学校里那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也就消失了。这样洁净的教育时空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点量身打造符合个体需要的塑造方案,从而持续的、科学的施以教育,学生的良好习惯、高尚品质反而容易形成并固化。这样因父母外出务工,不能照顾教育孩子”的问题反而成了寄宿制学校育人的优势

“小学学段没有高中那样的升学目标,办学方向模糊”的问题:乡村小学的孩子,离高考还很远很远,一味地追求分数这个指标对于小学来说太早,这就产生了一个好结果:学校不再逼老师追求升分数,老师也不再拼命的高压学生提高成绩。不搞应试教育,也就卸下了教育的包袱,最困扰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教育的目的瞬间就变得纯粹了,学校、老师、学生奔的那个教育目标就不再是分数,而是回到了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当我们育人作为作为教育目标时,办学方向就非常清晰,学校、教师、学生不再压抑

“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教育资源聚集效应减弱”的问题:由于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城市挤,农村空的现象。乡村小学规模越来越小,一个学校就二三百学生,大班额也不过30人左右,人数的减少也产生了一个好结果:村小的教学自然就小班化了,小班化除了使得教学变得高效外,最主要的使得每个学生获得老师关注变多了,生均获得老师温暖率大大提高,老师则可以从繁重的教学中抽出身来,有精力、有情坏的关心呵护更多的孩子,才有可能与学生建立起亲如子女的关系。学生之间也可以经营出亲如兄弟姐妹般的良好氛围,师生在学校里变成了生活共同体,建立起了宛如家人般的大家庭,他们生活中互相帮助,学习中包容共进,学生有了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与呵护,这种如家的温暖敷到了留守儿童心理最柔弱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不缺爱,不缺关怀,心理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我想,这种如家的氛围肯定是每个寄宿孩子需要的。尽管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但亲情增多了。教育资源聚集效应虽然减弱了,却聚集起来更多的温暖,有助于解决寄宿生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

“学校身处农村,如何突破因文明、经济相对落后对教育带来的制约”的问题:乡村有多年来沉积下来的乡土情怀和因为乡村振兴计划而变美了的新的乡村文化,这些因素为学校健康发展、师生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只要你想,就能把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出校门;带到田野、山坡、河边;摘蘑菇、挖野菜、捉小鱼、收集民俗、参加农忙...此刻,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有这样的画面:乡村炊烟袅袅中有了孩子嘻嘻声,孩子们沉浸在无边的乐趣当中...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乡村教育的样子吗?我们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不就是上下学的路上吗?这样乡村孩子的童年也如我们小时候那样温暖与静好。当一个农村孩子从4岁上幼儿园开始寄宿到22岁大学毕业,16年的时光在寄宿中度过,这些娃娃关于寄宿生的生活回忆,除了作业之外,应该有与同学们共玩游戏的快乐、共读一本书的喜悦、共听一个故事后暖暖的回忆。如果你带领他们当年栽过一棵树,就把教育的根扎在家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教育,师生共同亲近自然,大脑和心灵得到释放与回归,学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岛,和外界的围墙变模糊,空间被拓宽,知识与能力融通,孩子们的乡土意识得到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被激“活”了,不管将来能不能上大学,都不影响他们成为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有手艺的劳动者,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个社会里,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城市孩子差,这就是乡村教育的优势。

“寄宿制学生一周五天、一天24小时生活在学校,这么长的时间怎么熬过去”的问题:寄宿制学生一周五天、一天24小时生活在学校,以前一些学校的确存在课余闲时间时间太长,学生没事干,为了学生不出安全事故,从早到晚的按在教室里学文化课,学生承受不了压抑的学校生活,出现了学生打架、逃学的等突出的违纪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局想了大量办法联系担当者、沪江互加公益组织,引入阅读、青椒、网络公益课程项目,同时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项目的实施即填补了国家课程的空白也充实了寄宿制学校师生充裕的课余时间,激活了学校生态。城市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反而成了项目实施的壁垒,所以,如果我们统筹好了寄宿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融通了课内与课外,整合好了国家与项目课程,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不是长了而是嫌短了,寄宿制学生在校不是熬时间了而是在快活的生活着

寄宿制学校这个历史我们无法重新选择,但今天我们可以把握现在,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顺应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趋势,努力把学校办成师生喜欢的样子


监制 | 程孝        责编 | 何运东

校对 | 王戈        编辑 | 闫玉婧


扫描二维码

关注金塔教育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