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不少家长也觉得疑惑,大人并没有专门教孩子,他的不良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孩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习惯,但是孩子形成习惯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教育、感化、模仿和熏陶:
《手工--新年挂饰》 陆晓璇 5岁半
★“教育”即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教导,孩子也有意识地去学习。
★“感化”即父母有意地为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使得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到很多习惯。
★“模仿”即父母并没有特意教导孩子,而孩子有意地观察并习得行为习惯。
★“熏陶”则是父母的教导和孩子的学习都是无意的,孩子也能获得很多行为习惯。
了解孩子习惯形成的渠道,有助于家长解读孩子习惯形成的秘密,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积极环境,避免一些消极因素,促进孩子形成良好习惯,防范不良习惯的形成,优化家庭教育效果。
以上四种方式在每个家庭中都同时并存着,当我们明白习惯形成的奥秘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某些因素,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并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手工--新年挂饰》 周鸿志 5岁半
渠道1:“熏陶”出来的习惯
案例:
丽莎的妈妈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她习惯了与人平等交流的方式,并能娴熟地驾驭自己的语言信息,使之既能被对方接受,又让对方感觉受到尊重。但是她并没有像培训新学员一样,告诉丽莎应该怎样说话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丽莎却学会了,小小年龄就能特别委婉而又坚定地传达自己的意志。
在幼儿园里,老师有时把名字叫错了,丽莎对老师说:“你叫错我的名字了,我很难受,因为喜欢我的人也喜欢我的名字。”老师特别惊讶丽莎这么小,说话却这么“老道”,一般孩子会用指责的语气说:“老师叫错我的名字了,老师不喜欢我。"
《手工--新年挂饰》 梁泳茵 5岁半
其实,丽莎完全是妈妈的“复制品"。因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规范是不直接向对方表达指责和命令,避免用“你"式句型,即“你最好……”“你应该……”“你总是……”;而用“我"式句型,即“我感觉……”,通过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来唤醒对方的意识,避免了对方的反感。例如,丽莎要是把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她不会直接用“你”式句型指责丽莎:“你总是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快收拾好。”而是用“我"式句型说:“玩具很乱,我感觉很不舒服,因为我喜欢整洁。"时间长了,丽莎就知道妈妈是想让自己收拾玩具。丽莎表达自己意愿又不直接命令对方的说话习惯就是这样被妈妈熏陶出来的。
《手工--新年挂饰》 杨雅乔 4岁半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未加刻意表现的行为习惯,尤其是职业习惯,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带同家中,而父母又是孩子心目中的崇拜对象,在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孩子耳闻目染父母说话办事的风格和肢体语言,也不知不觉地“复制”和“粘贴”了爸爸妈妈的行为习惯。正如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所说: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拟之。”
可见,如果孩子的某个行为方式是家长不愿意接受的,那么家长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行为模式、说过这样的话,要想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得先矫正自己,否则,孩子可能难以避免家长的熏陶力量。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