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结束
在寒假开始时,家长头疼的问题是这样:
学生寒假关键词
开学在即
家长们头疼的问题是这样:
所谓治标不治本,
打骂呵斥不仅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游戏问题,
还会引发双方“世界大战”呢!
孩子爱打游戏,如果只是放松一下,很多家长都会允许。就怕沉迷起来,上瘾,就难戒了。
有位爸爸最近很头疼,他说本想趁着寒假最后几天,定好出游计划,准备带儿子出去玩几天,放松一下。谁知道儿子听了几句,直接拒绝,说:“不想出去玩,不如把时间留给我,我要和朋友打游戏。”爸爸简直是急火攻心!
杭州一位初中班主任吴老师说,前两天有位学生家长来和她诉苦,期末考前,她儿子说一个人复习没氛围,要和同小区的同学一起复习,谁知道临走前悄悄带走笔记本电脑。家长发现了,担心儿子玩游戏,就在家附近找起来。找到第三个便利店时,抓到戴着耳机正在打游戏的儿子。
更何况,在经历了一段紧张的学习时间后,孩子们突然进入假期,放松了下来,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
五年级的皓皓平时就爱摆弄手机,眼下到了寒假,更没人管得了他,某天临睡前,妈妈走进皓皓房间,他正在看书。“看会就睡,不要熬夜。”妈妈说完去睡了。“凌晨4点多,路过儿子房间,发现门底下有亮光。推开门一看,简直气疯了!被子拱起一个大包,儿子缩在里面,正在玩一只旧手机!”妈妈揪住儿子的耳朵,甩手痛打几下。
那么临近开学季,究竟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戒掉游戏这个瘾”呢?请各位爸爸妈妈g跟着小编往下看!
周行
(一线教育工作者)
尊重差异,理解孩子,爱的方式很重要
1
采用客厅文化,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家庭的一种方式——客厅文化。
关系和谐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是一起在客厅里玩电子游戏的。
父亲向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带着孩子一起玩,并在孩子长大一点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来建立沟通。
但客厅文化,游戏只是载体。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让孩子在客厅玩,而是应该“陪孩子玩”至少是“看孩子玩”。
2
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理解孩子的情绪
亲子间的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双方情绪上来了,彼此不愿意退让,才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很多时候,家长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过于在乎自己原先设定的身份、地位和面子,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能尊重彼此的感受。
孩子在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并得到理解后,往往就能平静地讨论事情应该怎么被解决,也能接受一些意见和建议——而不是接受命令。
3
孩子不是复制品,尊重他的生活方式
很多孩子被家长冠以“叛逆”的称号,那是什么叛逆?其实,很多时候父母认为的叛逆,是孩子做了与父母预期不同的事情。
不仅是玩游戏的问题,孩子的生活方式会被父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批判一番,但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没有权力掌握,又怎么愿意和限制自己的人好好交流?
安心
(17岁少年的妈妈)
六步沟通法则让你和孩子跟冲突说Byebye
【第一步:了解需求】
孩子为什么爱打游戏?游戏满足了他什么样的需求?而作为家长我的需求又是什么?
【第二步:头脑风暴解决方法】
以满足彼此需求为前提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脑洞,商量能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式。
【第三步:评估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必须要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进行评估确认。
【第四步:选择双赢的解决方法】
大多数时候,很难能满足双方需求。那便每人提出一个解决方法,结合使用。
【第五步:执行解决方法】
严格执行解决方法的同时,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陪伴。
【第六步:后续评估】
不是以“孩子不玩游戏”为目的去禁止孩子,而是满足孩子内在各种需求为出发进行效果的评估。
万涛
(互联网安全老兵,知名黑客,10岁孩子父亲)
正视游戏,游戏可让孩子成长,父母也应学习数字化
1
正视游戏,游戏可以让孩子成长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有些优质的游戏甚至还能加强孩子对国防、军事历史的认知与感受。
同时,电子游戏也是儿童社交的重要元素。当孩子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小朋友之间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游戏帮孩子打开了社交,帮孩子建立了社交信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2
父母也需学习,善于利用监管工具
数字化是一个交互享受的过程,父母们也要学习,也要跟着成长。
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因此比起制止,家长更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服务平台去了解孩子和他的游戏。
3
借鉴游戏的奖励设计,进行契约教育
为什么游戏往往都有 7 日签到送礼物的系统?好的游戏几乎不会因为玩家没达到目标,而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来作为惩罚,相反,是刺激玩家循序渐进,达到目标去获得奖励。这就是游戏的奖励逻辑。
借鉴游戏的奖励逻辑,和孩子制定约定,对孩子进行契约教育,同时也“防沉迷”。
尝试给孩子共同制定了一套积分体系,将需要引导的行为,如多看科技人文纪录片、练大字、没有吃完饭便不可以玩ipad等,都作为游戏规则,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包括游戏时间、玩具的奖励。
简单整理了这三位“大咖”的建议,小编为大家归结出了四招,帮你把孩子从电子产品的“怀抱”里夺回来!
招数1:给手机增加“负面影响”
曾有一位妈妈把玩手机变成作业的一种!
她准许孩子玩手机,唯一的条件是:每玩半个小时手机,就要练一张字,每多玩半个小时,增加一张。刚开始孩子孩觉得没问题,放心大胆玩手机,觉得练字是小事一件,但过了两天就有点吃不消了。
每每想要玩手机,就想起要练字一张,想想都觉得好累啊!
当孩子从心理上认为“玩手机=练字”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不会觉得玩手机有意思了。
招数2: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
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再加上妥善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孩子电子产品成瘾。
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孩子选择那些画质精美、情节健康、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学知识的游戏或节目。
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真有意思,待会我们也试一试。”
招数3:与孩子约法三章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在玩游戏前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但很多家长表示:我们已经跟孩子约法三章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呢?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忽视了以下的注意要点呢!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要注重“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招数4:尽量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家长们可以尽量多陪陪孩子,亲子阅读、做手工游戏或者一起出去运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郊外游玩,亲近自然,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
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爸妈的关注,当他们从亲子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就不会吵着要玩电子产品了。
如果工作时间不方便陪伴孩子,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可以集体游戏的玩具,鼓励他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仅可以冲淡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还能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