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调整孩子的认知,促进孩子行为的规范

时间:2019-02-20


从幼儿开始,家长和周边的成人就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例如和小朋友相处时,有没有抢别人的玩具,有没有和别人分享零食,会不会听大人的话……然后根据成人的习惯调整孩子的行为,你要去和小朋友分享你不能去抢别人的东西,到孩子长大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有些习惯我们去纠正了,但是孩子身上仍然会带有原先错误的行为,或发展出其他的错误。事实上,我们是没有更好地挖掘出孩子自身的品行修复的功能。



一  在孩子行为的背后

更多关注孩子的认知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令我们老师非常头疼的男生时常会有的打架事件,处理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其实引发矛盾的经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最早可能是两个人开玩笑,但到了最后就变成了互相攻击。这就说明了,学生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往往是负面的,他更多地从自己受到了攻击这一角度去想对方的恶意行为,忽视了自己也是和对方一样的想法,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会这样说:老师,我打他的时候没怎么用力,我不是故意的,他就来打我了!但是另一个孩子也是这样的说法。这就说明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存在了认知上的偏差。如果仅仅解决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这一问题,则孩子下次会继续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怎样的偏差。所以,要想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行为规范的人,需要他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只有他自己意识到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他才会愿意做出正确的事情来。





二 不断完善孩子的认知

包括自己和对他人的认知



 孩子在幼儿阶段,他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将人的心理进行了细化,孩子年幼时,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肯定的,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意识,比如父母反复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肯定宝宝你真聪明,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在班级中,老师往往会头疼孩子犯了错误,却不肯认错,或者认错了,下次会继续犯,会觉得可能是家庭里面过于宠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但事实上,是幼年时候周围长辈们的肯定,给了孩子一个标签我就是一个()的人,所以从他的认知角度出发,他当然会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没有犯错误,或者自己的出发点是对的,也就是说,我们得从根源上改变,就是改变他的认知,从而让他自己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让他自己教育自己,改变自己。





三 激发孩子内在的源动力

品行上实现自我教育


  

 一方面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到注重行为本身或者后果的性质上。不是强调后果是什么,而是强调在这个错误行为的实行过程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开心了,那别人呢?把自己的开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自己真的会开心吗?或者让孩子去体验这个后果本身带来了恶劣的性质。卢梭的自然教育法里举过例子,孩子打破了玻璃,不是去讨论玻璃碎掉了,破坏了班级的公共物品,而是在冬天让打碎玻璃的孩子坐在坏窗户的旁边,被冷风吹,有了这样的体验,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的性质,下次他会自觉维护所有的窗户玻璃,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作为老师,引导孩子去看事情的过程中他人的反应,去看事情后果的性质,去自己体验内心的情感反映,让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触动,然后孩子就能自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就知道人比物重要,才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远比我们教育他,直接把正确的观点灌输给他,效果要好很多,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才能做好自己。当我们不断在孩子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供稍高于他已经到达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体会冲突,做出行为上的选择,体验这样做带来的后果,从而意识到怎样的选择更为合理,是我们作为他们品德上的引导者应该做的。

      

二是不断体验正确的认知产生的规范的行为,所能够带来的快乐。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群体是班级,是集体中的一员,在日常的班级中,受到其他孩子欢迎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但多半是能克制自己的,乐于助人的这样的品德好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认为自己的东西就该是自己用的,那么就尝试带着他借一次橡皮给别人用,听一句别人的谢谢,问一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游戏,小组讨论的方式,看到自己在贡献出力量后,得到了肯定,得到了赞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中尤为重要,包括尊重的需要,人事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因此得到同伴的认可,得到同伴的尊重,会让孩子的内心有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自己有了这样的需要,就会不断修正自己不合群的行为,从而调整自己,以期最大程度的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的改变是孩子自己根据集体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改变,也是生态教育中德育部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地方。







让孩子的心里有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和评价标准,他们是解决自己品行问题的专家,我们不是在教育他,教给他们道理,而是要提高他们对各种问题进行道德方面判断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高度。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