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沟通的是:家庭中基本价值的落实与深化
一个家庭中即便拥有完善的制度与操作系统,不见得就能得到相对应的效果,因为良好的家庭文化与清朗的家庭氛围,以及所有家庭成员对于基本价值观的认知,才是成为优秀家庭真正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制度、系统是硬件,文化、气候则是软件,而软件的价值远大于硬件。
价值观很难从表面观察,而是融合在各种决策与执行当中,并且存有许多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特别是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诚信、公平正义等,由于是普遍被认同的价值,相对地也容易被视为八股。因此,光是正面的倡导并无法真正将这些价值观深化在家庭的文化与气候中,还必须从负面表列着手,亦即特别着重在“不被允许”的行为上,这可使管理的难度降低。以“诚信”这项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来说,“偷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都是违背诚信的行为。如果父母认为这是家庭中至为重要的价值观,那么,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坚定而明确地让所有家庭成员认知到,这是一条清楚而不能逾越的界线。
譬如很多孩子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在家庭中出现偷偷拿父母的手机玩游戏,打赏主播,以及偷偷使用家庭资产等等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偷窃行为。
偷窃是一种相当严重的行为,但通常发生在家庭管理的末端,因此往往层出不穷。其解决方法,若从硬件方面着手,采取更严密的稽核制度来防范,不仅必须耗费更多的人力,而且将增加运作上的复杂程度,降低家庭作业效率,其付出的成本不只是人力,还包括速度。传统的家庭管理观念往往采取此种方法,这使得制度的作用形成防弊多、兴利少的情形,当家庭不断朝这个方向陷落下去成员的职能将跟着严重扭曲。如果从价值观的厘清着手,只要发生偷窃,一律严惩不贷,使其成为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则可达到较佳的压制效果,其花费的管理成本相当低,但效果却较佳。在这种情形下,硬件上的管理机制仅扮演辅助的角色。
再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而论,其原因出在人性上规避困难的弱点,对于执行上有困难的事务,设法避开,并且找出各种借口来合理化。这在诚信的价值观当中,属于灰色地带:表面上看似并未违背制度规范,但实际上却是在钻制度的
漏洞,背离了制度的本意,往往造成家庭的许多制度无法充分落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在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好比家庭成员在进行报告时,选择性地以对本身有利的计算方式来呈现数字,借此美化过程。这同样扭曲了报告的本意,数字应呈现真实面,而非用来自欺欺人。一个家庭如果对于制度的落实相当重视,无法接受家庭成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对于上述状态很可能会严厉谴责,以严格禁止的方式来表达重视的态度。
制度的运作固然要有弹性,如果针对特殊个案,经过父母认可之后以例外办理无妨,反之,如果是家庭成员私自便宜行事,则不被允许。这种情形一旦发生,制度的精神便开始混淆,其功能也产生扭曲。诚信之外,公平正义也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观。
人都有私心,也不该完全没有私心,否则将缺乏积极向前的动力,但私心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父母若私心过重,在家庭管理上不以孩子的能力因素作为任用的考虑,而以其私人之关系为依据,将产生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对父母而言,则容易阳奉阴违;价值观就像是土壤,止确的价值观若未能深化在文化、习惯当中,好比贫瘠的土地缺乏养分一般,即使再优良的种子,都无法发育得好,其对家庭组织的发展影响甚巨。在家庭管理上,更应避免单靠制度面来杜绝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形成劳民伤财的情形,必须将价值观深化在观念与运作中,形成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才能以最小的管理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导引思考
一、家庭文化与家庭气候的价值,远大于制度、系统等“硬件”,你同意吗?可否举一个具体案例,说明其重要性。
二、对于“积极鼓吹”与“不被允许”之行为,形塑方式有何不同?
三、很多价值观在落实执行时,经常会抵触人性弱点,此即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应如何管理?要留意执行面的哪些细节?试举一些组织中的案例说明一下。
四、组织气候最大的破坏者,经常是父母自己,其根源在于父母的私心或把关松紧不一,造成孩子的不平。身为父母者,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