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幼儿园里超前教育的危害,等孩子上二年级才爆发

时间:2019-02-04

读书与旅行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因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妈,一定要健康幸福!

每晚100万人陪你阅读。

文/风语

来源:家长微课堂(ID:jzwkt9)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提前学到更多的东西。

于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就学拼音、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学朗诵、学绘画、学舞蹈......

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

但这种超前学习,真的有益吗?

超前学习看似有先发优势,到小学二年级后却变糟糕。

媒体曾报道过一个“神童” 的故事:

武汉的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年内花了12万给儿子杰瑞报了17个培训班,杰瑞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得了全国前三名。

据了解,小杰瑞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9点才回家。

杰瑞上一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反而认为其他同学都是笨蛋。

到了二年级时,杰瑞的成绩却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地,他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

专家指出:

“超前学习,会让孩子在刚上一年级时,由于学习过这些知识而在成绩上比别的孩子优秀。

但孩子上课容易因已经学会了而导致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养成听讲不专注的不良习惯。

等上了二年级,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学习欲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会越来越吃力,越来越糟糕。”

由此可见, 在幼儿阶段就让孩子过早学习小学阶段才能接触的内容, 并不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丧失对知识的新鲜感,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对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公立学前班(类似于中国幼儿园中班、小班及小小班)的孩子们做了一次系统的评估。

结果显示,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之后表现出了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同龄人更强的阅读和学习技能,但是当他们进入一年级之后,他们对于上学的态度却会恶化。

而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在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的测试上表现得更加糟糕。

调查人员告诉《纽约》杂志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课业之中,他们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所以,在幼儿阶段, 知识的培养并不是第一要务,如果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让他们不能理解的知识,甚至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读拼音、学汉字,显然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孩子们被急匆匆地教导如何坐在桌子前用纸笔写作业,但这么小的孩子,显然缺少这种技能和集中度。

童年是一场旅程,而非一次竞赛。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幼儿教育应该重点教会孩子什么?

首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幼儿时期应努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生活作息习惯、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等,学习习惯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习惯等。

孩子在早期养成了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就很简单。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长大后再要求也不迟。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好习惯的养成期,而是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有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还是丢三落四,不会收拾学习用具,桌面乱糟糟的,上课找不到学习物品,听讲心不在焉,经常走神......反复教育,却收效甚微。

常言道:一年养习惯,十年改习惯。

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其次,培养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们先来看看德国的教育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

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出色的幼儿教育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

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在德国,孩子一般3岁上幼儿园,为期3年。

3年中,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

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的常识;

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

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

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

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

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而我们有很多孩子,恰恰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已经上了中学,还不会管理时间,做事总是磨蹭,需要家长不停的催促。

总是丢三落四,每次上学还需要家长帮忙整理书包......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的能力,令人堪忧。

第三,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

作为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幼儿阶段,注重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过度教育,会使孩子长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德国宪法命令禁止学前教育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原则中指出: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住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风语,微信公众号:家长微课堂(ID:jzwkt9),这里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也有专业的家庭教育方法。






2019 全 年 活 动 报 名 中

朝圣之旅   圆梦西藏

视觉胜宴   相约新疆

喜欢哪条路线 点图片查看

咨询报名请加小幻

微信号电话同步:18782039101

或扫下面二维码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