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教育 | 孩子的不坚持,缘于我们的不坚持

时间:2019-02-01


前  言


好的父母,应该帮孩子去尽力坚持一件事,而不是陪着他一起随意放弃。“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我们必须明白,好多事,孩子不坚持,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坚持。

 

记得《新周刊》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坚持”的专题,其中有一句话:


“任何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内坚持十年,他都将成为那个领域内专家级的人物。”


坚持,最难,却也最有意义。

坚持,也是如今孩子最缺乏的品质。





孩子的不坚持,缘于我们的不坚持



蔡康永说过: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

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很难,放弃学英文;

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是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的大好时光总是流逝得那么快,而在青春岁月里,又常常碰到那么多的诱惑甚至陷阱,当你猛然醒悟时,也许华发已生,才发现自己竟然一事无成。

而此时,所有偷过的懒,都已变成啪啪打脸的巴掌。


美国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而让孩子遇事能坚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陪着他一起坚持。最好的示范,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在批评孩子不懂坚持的时候。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么多年坚持了什么?

在指责孩子总是轻易放弃的时候,我们不妨问问:


对于他们的放弃,我们是不是默许了?





尊重孩子

遵从孩子




孩子弹了半年钢琴后觉得不喜欢了,就换了小提琴,弹了三个月后,又不喜欢了,换了下围棋。家长们说:“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逼他做不喜欢的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从过去千百年来对孩子的不尊重,到现在的平等与对话,这本来是一个大大的进步,但是,有时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现在许多父母的尊重,已经变成了遵从。


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一句:我不喜欢了。我们就任由孩子放弃。可是,不喜欢的事那么多,能不能什么都不做?


老师要求太严,我不喜欢。

同学们不愿意迁就我,我不喜欢。

领导太不近人情,我不喜欢。

爸妈老是唠叨我,我也不喜欢。

那你喜欢什么呢?

喜欢自由自在。

喜欢随心所欲。

喜欢吃饭逛街看电影。

喜欢发呆旅行看风景。


可是,有一天,当你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你还有什么资格谈你的“喜欢”?


好的父母,应该帮孩子去尽力坚持一件事,而不是陪着他一起随意放弃。


我们要告诉孩子:“‘不喜欢的事,就可以不做。’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教育专家说:“小孩子会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弃督促的责任。”


我们必须明白,好多事,孩子不坚持,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坚持。


最后,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王羲之坚持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


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所以好习惯需从小培养,孩子必将受用一生;

坏习惯若不及时改,

必将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