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杨东平: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指标?

时间:2019-01-12

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是每位家长都应重视的课程,成功的家庭教育指标,将帮助您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找到孩子成长的方向。


【杨东平专栏】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指标?

原创作者|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关注中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生态环境保护并参与实际行动。)


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和永远的老师。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是家长的失职和渎职。


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在发达国家,学生的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尤其是小学生,下午一点半要把孩子接回家,因为学校必须为家庭教育让出必要的时间。


01

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不是马戏团的小狗,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走钢丝,钻火圈。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接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更为具体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


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02

人格养成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强调智商,使他成为一个大气、包容、有爱心的人。所谓的“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并不是会背几首唐诗,而是遵守游戏规则,有感恩之心,乐于助人,有宽容心,为人正直,学会尊重,乐于分享,善以待人,等等。是开朗、大气、亲和力、合作性、讲规矩,这些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决定了他能不能成“大器”。一个小心眼、不合群、病恹恹的孩子,肯定是走不远的。


人格养成还包括生活能力的培养,其价值是培养一个人自强自立的能力,这是中国家庭非常缺乏的。美国孩子很早就开始做家务了:2—3岁,自己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刷牙、浇花,喂宠物;4—5岁,铺床,摆餐具;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做饭,修草地,等等。


有一个日本小学生吃早饭的视频,食品的分配、餐后的餐具收拾、地面清洁都是小学生自己做的。


03

与书为友


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等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那些考试排名、竞赛证书重要得多。过去有一句电子琴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阅读同样如此。


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的“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所谓“阅读奠基人生”,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件大事。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


通过阅读和探究,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特定的趣味和爱好,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通过热爱,形成一种生活方式,逐渐具备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而且,阅读可以抵御电子游戏、过多看电视等对儿童有害的娱乐。



04

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作为家长,你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吗?很可惜,现在很多家长只知道分数和名次。其实今后的竞争,将越来越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别人的、真正属于你的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家长不要光盯着考分,而要观察和发现孩子独特的禀赋、潜质、爱好,点燃儿童内心的火焰,找到儿童成长的方向,这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这么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回报或收入,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


旅美学者薛涌的教子经验是这样的。他说,早教有两个基本面向:

一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心,刺激他对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


二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灰心,甚至放弃,而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挫折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基本条件的。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一块粗糙的矿石才能百炼成金。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包括如何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令家长苦恼的事。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这里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下结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作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儿童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


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在阅读和艺术教育之外,还需要靠与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05

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标


1. 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与书结伴,从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2. 合作性。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能走多远,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综合素质。


3. 在高中前后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后能够去自主地强化和发展。

本文选自“ 中国教育研究”、“第二书房阅读空间”,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每个中国家庭的困境:我明明爱你,却忍不住打击你

文|AD

本文由“新东方家庭教育”推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


01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说话”,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很多人一岁不到就会了。


然而我们说出口的话,和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吗?


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恐怕未必。


星期一,老两口一起做爆炒花蛤。

 

老太太一边嫌弃一边指挥着老先生切葱花,料全都备好以后下锅爆炒。


油嗞啦一下飞溅出来,老先生立刻上前接过锅铲护着老太太,结果老太太回过神来,直接挥舞着胳膊把老先生轰走,“走开走开,你能有我炒得好吗?”

 

老先生只是笑:“你炒得好,你炒得好。”

 

等到菜上了桌,老太太一脸期待的问:“好吃吗?”

 

“吃了三十年还是那么好吃。”

“马屁精。”

 

画面的最后,两个人一桌进餐,气氛温馨又浪漫。

 

然而这种浪漫,是有脆弱的一面存在的。

 

它始终取决于故事当中的老先生——


他知道妻子对他的感情,全都在她为他炒了三十年的菜里吗?


就算妻子表面上如何挑剔嫌弃,他也始终毫不怀疑这一点吗?


不管妻子怎么说怎么做,他能永远都用柔软的一面来与她相对吗?

 

很遗憾。


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老太太很常见,老先生很稀有。

02

我们表达感情,似乎总是别扭着来的。

 

要藏着,要掖着,要反着来;要话只说一半,要等对方去猜。


要一边为你炒菜,一边对你挑剔嫌弃轮换着来。


就好像一只蚌,要把柔软的肚腹缩进去,只把壳露在外面,冷冰冰,又硬邦邦。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言不由衷,有那么多的口是心非,还有那么多的伤感情的刀子嘴。

 

就算是真心实意对另外一个人好,那好的外面,也是一层硬邦邦。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

 

高三最后的那个学期,我妈说好会回来照顾我,结果工作临时出了点问题,拖了一个月还没有搞定。

 

我自然是很生气,最后一次打电话,一边满心期盼着她能过来,一边满腹委屈,然后凶巴巴地对她说:“那你就不用来了吧!”

 

我妈也没有说什么,就那样淡淡的回来了。

 

回来的第一天,要好的同学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我随口夸了一句:你爸爸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真好吃呀。

 

第二天回家吃晚饭,桌上一盘西红柿炒鸡蛋。


我看了觉得很惊讶,因为我妈从来没做过这道菜。结果去厨房添饭才看到,垃圾桶里全是倒掉的柿子和鸡蛋。

 

不知道她尝试了多少次。


我突然很想哭,然而添完饭出去看着她,依然没有说什么,只是从此习惯每天上完晚自习回来,给她手里递一杯热牛奶。

 

现在想起来,那大概是在跟她说“谢谢你”;就像她用西红柿炒鸡蛋,跟我说的“对不起”。

 

只是我们最终谁也没能真的说出口来。


03

 

能够好好表达,大概是亲密关系里的一种刚需。

 

然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被困在这里——尤其是当你从小就成长在那种从。


我有个同学就是如此。


小时候爸爸想鼓励她,明明可以来一句:“我相信你祝你考个好成绩”,却一定要说:“别考砸了回来给我丢人啊”。


长大之后过节送花给妈妈,妈妈明明可以说:“这花真漂亮啊!我很喜欢,谢谢你“,却一定要抱怨说:“买这个有什么用啊!你还真会糟蹋钱”。


她知道他们也不是恶意,可他们就是不会直接表达善意。


不仅不会表达,当你对他们报以善意的时候,他们还会背过身去,再轻飘飘的回给你重重一击。



她曾经发誓不会成为这样的人。


然而等到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孩,某一天她发了烧躺在床上休息,三岁多的女儿想给她倒杯温水结果不小心弄湿了一地,她跳起来脑子一热就抱怨道:


“谁让你管那么多的,现在闯祸了吧?”


女儿当然很委屈,一副快要哭了的表情问:“妈妈你为什么忘了说谢谢你?”


她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扮演的,正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角色。


原来你只要稍微一放松警惕,就会被命运的惯性给带到沟里去。


带到沟里的次数多了,你会逐渐冷却掉那颗拼命想要反抗的心。


你会逐渐适应沟里面的空气,还会麻木的按照既定剧本,重复出演二三十年前父母演过的那一场戏。


这场戏叫做代际传递,也叫做命运


演戏当然是容易的。


它只需要你去认同角色,去放下自己,然后让下一代随同自己一起去献祭。


只是献祭的人多了,沟会越来越深,让人越来越难爬得出去。


04

 

有的人很幸运,能遇到另外一个人,带着自己走出去。


就像我另外一个女朋友,曾经是比我还要不会表达的那一种——

 

明明心里舍不得,嘴上却要说谁稀罕你啊;


明明为别人做了很多,却硬是要说我就是一随手你千万不要想太多;


明明想握住对方的手,却非要梗着脖子先递出去一根刺再说。

 

于是四年分了三次手。

 

每一次她都付出所有,每一次都让彼此难受。



直到她遇到后来的先生。

 

有一回我打趣她,你这样硬邦邦的人,是怎么能跟另外一个人长久?


她大笑,说你不知道,他是那种没脸没皮的人,我生气起来喊着要跟他闹离婚,他都会说好啊好啊。不过除了房子以外,我跟法官申请,让他把我也判给你吧。

 

于是也不好意思再继续折腾什么。

 

不仅不折腾,她居然也渐渐的软化下来了,就像一粒种子终于破壳而出,长出来小小的柔软叶子。

 

幸运吗?


当然幸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能这样接住自己的别扭、并且回报以善意的人。


然而和羡慕她的运气比起来,我更佩服的是她的勇气。


因为你要时刻跟身体里的巨大惯性搏斗,要时刻提醒自己,还要勇敢的交出自己。


唯有如此,真正的改变才有可能降临。

05


敢去直接表达感情,其实意味着我们敢去直面和拥抱自己。

 

口是心非是一层保护的壳,它让我们隐藏起自己。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不敞开,就不会受伤,不暴露,就不会被辜负。

 

然而它的代价是情绪和感受的自然流动,统统都被阻碍。

 

因为在我们向对方隐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自己对自己隐藏起来。

 

隐藏得太久,壳越来越厚,最终这种身在壳中的安全,会变成真正的绝望和死寂。

 

而当你第一次鼓起勇气,从熟悉的壳里探出头来,你是会起鸡皮疙瘩的——那是你所有的感受器官在苏醒。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待得久了,再重新见到明亮和色彩,也会首先感觉不适应。



而你要和这种不适应待在一起,允许它,接受它,然后跨越它。

 

然后你会发现,原来外面是广阔天地:

 

你可以盼望,可以欣喜,可以请求,可以感动,你可以真实表达自己。


你还可以接受,毫无负担地只是接受,你可以付出,毫无保留地只是付出。


你可以不因为恐惧而停下向彼此靠近的脚步。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