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研学旅行能否“说走就走”

时间:2018-12-07


       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追本溯源,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就是最早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时下大热,对研学旅行的探讨渐成潮流,其中不乏“研学旅行不过是夏令营翻版”的论调。

        回归本质,研学旅行要符合教育规律,绝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开拓了视野眼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

研  学


        2017年6月,在湖南益阳举办的第十期全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STEAM课程研讨暨研学旅行营地课程建设论坛上,提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即‘去哪里’、‘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使研学旅行更具‘研学’意味,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旅行。

       研学旅行是在路上的课堂,既然是课堂,必然有课程,课程赋予研学旅行重要的学习意义,让学生去思、去想、去行动。怎样设计出好的研学旅行课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教育

研学旅行的课程需要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实现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互补,必须把教育性放在首位。《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对教育性原则做出了解释: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教学状况,对课程设计进行灵活安排。《意见》中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在第十期全国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STEAM课程研讨暨研学旅行营地课程建设论坛上,台湾著名教育专家施红珠女士介绍了高雄市研学旅行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和年级设置,低年级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生存自救技能为目标,难度较小;高年级课程则加大一定难度,既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也提供了适应学生身心的课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其次,要明确课程建设的立意。重庆市教科院曹雷老师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对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思考”的报告,提出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形式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研学旅行实际上是把场景设置在户外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实现帮助学生体验社会、感知自然的目标。

第三,还需要考虑目标的建立。研学旅行旨在让广大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并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教育性,让学生们带着兴趣,满怀热情,求知若渴地体验旅行,使知识在旅行中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立体起来。

实践性

 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弥补学科教学所缺乏的实践性。学生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实践教育环节相对缺失。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同。研学旅行是衔接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方式。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践教育分会每年暑期都会面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的实验学校开展夏令营活动,开展以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索、手工创造、社会实践、参观名胜等有机结合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阅历,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的认识,对精神文化的理解,对制度文化的体验。学生在入营前领取任务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伴随着专家老师的指导,寻求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跟随夏令营活动课程,学生走过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走进世博,拓展国际视野;探访北京古老厚重的文化,享受精神盛宴;走进西安欣赏园博,体验艺术之美;东临威海,探究海洋与自然的奥秘。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把活动过程记录成册并留存下来,成为难忘的成长印记。


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可以增加学生的个人体验。老师和家长无法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研学旅行的课程有别于传统课堂,使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延伸到了户外,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框架,以亲身实践的形式,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学生们将书本的知识与自身的体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地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论坛上,美国实践课程专家安德鲁介绍了美国的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为了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感受体验式学习,带领学生走进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地质公园和原始森林。整个课程的设计围绕着亲身实践的目标,让学生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会观察与思考。



融合性

 研学旅行需要协调统筹校内外多项资源,包括公安、交通、旅游等。如果单靠学校的力量,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研学旅行只能是纸上谈兵。研学旅行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进来,承担相应责任,努力健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加强部门统筹机制、安全责任机制、经费统筹机制、组织实施机制、课程教学机制和引导宣传机制。


       温岭基地联合拓展公司开展军事训练、团队拓展、节假日活动、亲子活动;联合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开设气象科普馆;联合浙江省环保厅开设生态文明主题馆;联合社会各界16个部门建立多个不同主题场馆。这些跨界合作充分发挥了各个部门的资源力量,挖掘出许多有趣、实用的研学课程,实现了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融合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旅行社进行合作,发挥民办基地在体制上的优势,为研学旅行创造条件。《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开展研学旅行。旅行社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有资源优势,学校与其合作能够提高研学旅行效率。“苏州史纪”研学旅行课程就是民间机构与江南吴怀瑾先生的太湖大学堂合作,设置了共计50个课程,带领学生采桑叶,看蚕宝宝,上国学课,观赏非遗木偶昆曲等等,让同学们边玩边学,成果显著。这个案例也充分说明学校可以选择资质优秀的机构,结合社会的力量,进行各自资源优势的融合,更好地凸显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效果。


安全保障

       研学旅行的课堂基本都在路上或者户外,确保学生的安全是出行的基础。《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订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学校要做好出行前安全教育工作,包括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确认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督促保险行业提供最优的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

      

       论坛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践教育分会副会长张洪鸣分享了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关于实现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首先,他们为学生购买了三种保险,分别是出行乘车险、基地险以及室内户外活动险;其次,在管理方面,食品、保健、保安采取外包方式,严格执行既定标准;第三,在医疗方面,安排紧急救护,并对学校的安保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学校和相关组织还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制订相关安全手册,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对研学线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天气与交通、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做好详细说明,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结    语

       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研学旅行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更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学旅行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方面面。

       正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研学旅行更不能说走就走。研学旅行的道路困难重重,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安 徽 研 学

右侧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