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学校组织了一场校队干部的研学交流活动。由三位大队委员分别带来的讲座使队员们了解到少先队的成立、发展历程的知识。讲座让每一位队干部学习了队干部的自我修养,学习并实践了如何组织少先队活动课和班会课。讲座结束后,队员们前往海阔艺校,开展了活动的第二部分,金山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在那里,队员们学习了一项金山传统的民间艺术,工布贴画。在场馆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都相继完成了各自的贴画作品。本次研学活动不但让队员们重新认识队干部身份的职责和义务,也懂得了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干部应将优秀的本土文化传承下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1月19日,“传承优秀文化,争当厚德少年”金山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研学冬令营从金山出发,前往绍兴开展冬令营活动。我校初一(1)班李浩然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活动感悟:
寒假里,我有幸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同学们兴高采烈,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水乡——绍兴。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车上,老师们给我们讲起了绍兴的文化历史,绍兴还出过许多的名人:鲁迅,蔡元培,岳飞等,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绍兴。老师带我们去参观鲁迅故居,绍兴博物馆,岳王庙等地方。让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时任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他将当时陈腐不堪的北京大学治理成了爱国运动基地,还在“五四”运动中营救被捕学生·······,像他这样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铭记在心。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老一辈人对我们这一代的期望。
新年新气象,1月19日,在冬日的暖阳里,蒙山中学的部分学生开启了前往文化古城——安徽徽州的旅程,参加绿动少年“文房四宝,诗礼传家”研学冬令营活动。
经过近6小时的车程,队员们来到了第一站:泾县。在简短而又庄重的开营仪式结束过后,学员们跟着讲解员的步伐,迈进宣纸博物馆的大门,了解到许多与宣纸技艺有关的小知识,并亲自动手制作了宣纸。
第二天,同学们大清早就前往陶渊明后人居住地守拙园实地参观,追寻古人足迹,体会自在的读书环境。活动最后的诗歌朗诵大会,同学们自由发挥,用声音传递情感,感受浓厚诗词文化,颇有一种“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闲适自在之感。下午队员来到位于休宁县的状元博物馆对古代科举进行初步的了解,立下远大志向,提升道德修养。第二天的晚上是整个冬令营的重头戏,学员们学习并品尝到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自己小组赢得了美味佳肴,并随着味蕾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菜背后的故事与来源。
第三天早晨,学员们动身前往安徽著名的八卦村——呈坎,带着“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的美好祝愿,各个小组开展了趣味寻宝活动,大家都投入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下午学员们一头钻进了大山的竹林里,向老农们学习挖笋的技巧,想要挖到冬笋并不那么容易,只有少许人挖到了竹笋,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好不快活!身处徽州,就一定要体验徽州当地的农村风俗,于是乎,我们在晚上分成小组拜访当地的徽州农房,体验徽州农菜,用灯笼装饰农家,提笔书写春联,提前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
最后一天,在游览棠樾牌坊群和亲手制作盆景的实践之后,学员们踏上了返程的路途。俗话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满载着对徽州生活的思念与从中获得的历练,学员们与家人,老师,朋友们一起分享着徽州生活的所见所闻和学习收获。
经过5小时的车程,我们从温暖的家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泾县。
在简短的开营仪式后,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我对宣纸复杂繁琐的制作工艺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了解完了宣纸的历史,我们就去亲手尝试了制作宣纸。
在一间空气湿度很大的房间里,我和一位老师傅,两人各自拿着一边。然后,将竹帘子放入制作宣纸的水缸里,伸进伸出,动作一气呵成,一张薄薄的纸便附在了竹帘上。
宣纸是中华名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宣传它们,发扬它们。
在冬令营的第二天,我和团友们沐着温暖的冬日阳光,来到了陶渊明的故居——守拙园。在这里,我不仅参观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还体验了汉服文化和诗歌魅力。
走过大门,穿过小径,就看到了具有浓浓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各种房屋,有民居、酒楼、宗祠等等。深入进去,小小的天井解决了房屋的采光问题;东瓶西镜的摆设寄托了屋主的“全家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景;二楼的“美人靠”给古时候的大家闺秀提供了欣赏屋外美景的平台。而陶氏宗祠更是气派,四根立柱撑起一个豁大的厅堂,一尊陶渊明的石像端坐在殿中,让人肃然起敬。向外走,来到了文化广场,几十个牌匾被嵌在墙中,形成了一堵“牌匾墙”,甚至连地上也嵌了不少,气势宏大。
欣赏完特别的建筑,我和团友们开始了文化体验。身穿宽大的汉服,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吟诵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念到深情时,仿佛感受到陶大诗人在与我们对话。宁静的街道,质朴的乡间美景,而最让人难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来到位于安徽黄山的状元博物馆,自宋至清,休宁以一县之邑共出了十九名状元,创造了中国古代科举的奇迹,例如黄轩先生,通过不懈努力以及奋斗,成功取得了第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为休宁赢得了荣誉,至今令休宁人引以为傲,并激励着休宁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天下士子,把四书翻烂,五经读遍,几人能登魁首!休宁区区一县,竟出了多名状元。可谓是文运鼎盛之极!有了这些榜样,相信蒙山学子们在这次旅途后,一定会向着目标前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加油吧少先队员们,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吧!
前些天,我们来到了“文房四宝的发源地”——安徽,进行为期四天的研学活动。我们体验了捞纸工艺,了解了徽菜文化,观看了烟花秀……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挖冬笋!
想要挖到冬笋可没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山,山上密密麻麻全是竹林,使人不禁有种归隐田园的感觉呢!不由分说,我们扛着小锄头浩浩荡荡向山上出发了。到了山顶,我们立即分散开来,活动时间有限,我们立刻选定了自己的目标,一时间,竹林里只剩下锄头挖地的声音。
我也是一样,举起锄头就向地上砸去。突然!一抹黄色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刨开土,却发现只是竹根,我失望的转头,一次次寻找目标,一次次失望,活动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我没有挖到冬笋,但却乐在其中!
在安徽徽州,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登黄山天下无山,游呈坎一生无坎。”而此提及的“风水宝地”呈坎,便是咱今天的研学活动的举行地。
踏上呈坎,白墙黑瓦的房子便留住了我们的步伐,有朴实害羞的当地人向我们微微点头示意。集合点一到,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这些日子最令人期待的古村寻宝。
几张小小的任务单,让我们在这个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东闯西蹿,但我们也在当地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好心帮助下,顺着任务单,仔仔细细地观察过一砖一瓦,也体验了非遗文化手撕纸、人丁饼以及晒秋等活动。一趟下来,虽说身子是疲惫的,但心情是激动、高兴不已的。
结束了今天的体力活动,总算是可以歇会儿了,徽式三道四色迎客礼,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我们也帮着主人家写春联、画灯笼、做包袱饺,体验了把徽州的过大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个的徽州之旅也在漫天绚丽多彩的烟花里悄然落下了帷幕,令我流连忘返。
经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介绍,我了解到盆景是美学、文学和科学的综合体。接下去就是体验环节了,我早已按捺不住我激动的心情,跑到盆景旁,在老师傅细心指导下,我完美绑好了一根枝条。为此,老师傅夸我绑的好呢。
我认为艺术就是如此,尽心,尽力,用自己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进行创作。这也正是,许多艺术爱好者乐在其中的原因。
闭营仪式中,一些学生代表就前几天的活动回顾,以及自己的感想进行演讲。感谢老师们,导游们这几天来的一路陪伴。
用完丰盛的午餐后,徽州导游就要与我们告别了。分别前,导游把美好的祝福化为实物,也就是福袋分享给每一位营员。
最后我们满载收获返回家乡,辞别徽州。珍藏美好回忆,相约再聚徽州。
由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来自区内十五所无线电基地学校的八十多位师生共同参与的金山区青少年业余无线电冬令营研学活动于1月22日落下了帷幕。我校部分无线电社团的成员参与了本次冬令营研学活动。为期五天的参观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在冬令营活动期间,同学们先后聆听了无锡市无线电协会理事徐武老师和全国无线电锦标赛裁判蒋治国老师的有关无线电通信,测向和应急营地搭建的六场专题讲座并进行了实战操作和演练。
培训期间同学们还有幸参观了无锡高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船模馆、无锡市民防科普教育体验馆、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苏州博物馆;体验了船舶驾驶、灾难逃生等项目……
五天的培训和参观,时间虽然短暂,但安排的内容丰富生动,不仅为师生搭建了技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更是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科技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知行合一促提升,蒙山学子的研学之路将不断延续……
供稿:蔡晓蕊
编辑:温 海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