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别再批评孩子啦!讲故事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时间:2019-01-22



轻轨上的一家三口


有一次,我乘坐轻轨,我的座位对面坐着陌生的一家三口,一对父母带女儿坐轻轨。轻轨开动了,小女孩很兴奋,不停地站在车椅子上蹦跳,就像在跳蹦床。


“你能不能停下来?吵到别人没礼貌!”小女孩还是跳,毫不理会妈妈的话。


这时爸爸开腔了:“爸爸给你讲个故事。昨晚啊,爸爸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床上蹦跳,就像你这样,我跳啊跳啊,突然摔倒了,我发现我的一条腿被一条鳄鱼咬住了,它拼命地要把我拖进床上的一个洞里,我还听到我的骨头被咬碎的‘咔擦咔擦’的声音……”

这时,小女孩不仅停止蹦跳,还安静地蹲下来,眼睛紧紧地盯着脚下看,“爸爸,我的座位好像也有一个小洞洞……”


我猛掐大腿,担心我的笑声打扰了人家教育孩子。我心想,这是教育小孩的“精华”啊。



一个故事让孩子主动认错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到亲戚家做客,午餐时亲戚家的小表哥在饭桌上骂他的爷爷:“你个秃驴……”,孩子的爷爷不仅没批评,还笑呵呵说:“小坏蛋”。那顿午餐,小表哥骂了5次“秃驴”。


晚上我们回到家,晚饭时儿子对着奶奶莫名奇妙也来了句:“你个秃驴……”,然后哈哈大笑。奶奶很不高兴。我把儿子叫进房间问:“为什么骂奶奶‘秃驴’?”“好玩!表哥也是这样……”儿子说完又哈哈大笑。


看着孩子无所谓的样子,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的房间外面的树上,住了两只鸟,一只黄鹂,一只秃鹰。黄鹂常常得到国王赏赐的食物,而秃鹰却从来没有。


有一天,秃鹰忍不住问黄鹂,为什么国王那么喜欢它。黄鹂说是因为自己每天给国王唱歌。秃鹰欣喜若狂,便飞到国王的窗前唱歌,没想到他一张嘴,立即遭仆人驱赶。第二次,秃鹰瞅准了仆人不在又飞到窗前唱歌。没想到国王由于秃鹰再次发出刺耳的声音,愤怒之极,命仆人拔光了秃鹰的羽毛。秃鹰非常生气,认为黄鹂耍了它,正当他要展翅报仇时,从高高的窗台摔了下去,被侍卫的狗叼走了。



孩子瞪大眼睛听得入神。我问:“你觉得秃鹰怎么样?”孩子说:“好傻。”我又追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它学黄鹂唱歌。黄鹂唱歌好听,秃鹰唱歌太恐怖了。”最后我反问:“那你今天晚上学小表哥骂人‘秃驴’呢?”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说:“不要看到别人做你就学,有时候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小表哥今天中午的行为太无礼,你不经过思考就学,跟秃鹰一个样,会让人讨厌的。”


儿子脸红说自己错了。走出房间后,主动走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我太傻了,我不应该学表哥骂人‘秃驴’……”




爱因斯坦爸爸的育儿故事


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交了一些有坏行为的小朋友,爱因斯坦常常从他的坏朋友身上模仿了不少坏习惯和坏行为。一天,当爱因斯坦又要出门找他的坏朋友时,爸爸把爱因斯坦拦住,并说了他遇到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他和邻居杰克叔叔有一次帮人清理烟囱,从烟囱出来后,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杰克叔叔没有洗澡就吹着口哨离开了,在他看来,杰克叔叔无论脸上还是身上都是烟灰,简直不能见人。杰克叔叔因此闹了一个大笑话,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皮。杰克叔叔后来说,因为他看到爱因斯坦的爸爸脸上身上干净,便以为自己身上也干净。而爱因斯坦的爸爸当天却因为看到杰克叔叔浑身脏兮兮的样子,跳进河里洗了好几次澡才敢回家。


听完故事,爱因斯坦笑得迸出眼泪。从此,爱因斯坦也记住了爸爸说“任何人都不能以他人为镜子”的教训,从此远离了他的那些坏伙伴。




用故事装着教育,效果更好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人们除了打猎、采摘之外,就是睡觉,唯一少得可怜的娱乐活动,就是喜欢围着篝火讲故事和听故事,我们人类的一个个传说和寓言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而每一个年代的孩子,无论从父母们的嘴里,还是从绘本上听故事,都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西方的父母们非常喜欢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讲一些名人、寓言、神话传说或绘本上的故事,他们认为,讲故事这种形式的教育更有说服力、更有效,甚至能比单纯的批评说教好10倍不止。


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也说过,人脑中有一个“解释器”,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常常能在脑袋里浮现故事的情景和细节,所以通过故事形式传达给孩子的教育,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们与其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更实用。



知名妈妈陈美龄也分享过她三个孩子小时候,她和丈夫给孩子讲一个名叫屁太郎的故事。有一位朋友看完后改编了一下。有一次,我陪朋友和她儿子去拔牙,小男孩看到医生的拔牙工具就吓哭了。朋友赶紧开始讲故事:“有一个屁太郎,他的牙齿坏了,牙疼得厉害,但是他就像你一样,看到医生就浑身发软。这时,屁太郎不小心放了一个屁,把医生吓跑了,他就想‘原来医生比我还胆小,我还害怕什么呢?’所以,屁太郎就大喊着‘医生,回来’,然后勇敢地躺到了躺椅上。”“医生怕屁呀?太好笑了,哈哈……妈妈,我不怕!”然后就“勇敢”地躺到躺椅上。我在一旁听得猛偷笑,这脑筋够机灵!


道理太古板,孩子们不喜欢;当道理“穿上了衣服”,打扮成故事,便成了小朋友的至爱。



“故事教育法”的妙处


当孩子懂得父母日常表达的语言,能听懂故事,即使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父母在日常育儿中,便可以开始采用故事教育法了。从小接受父母故事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日后会表现得更懂得思考。


1、故事更容易被幼儿大脑接受

神经科学家们认为,大脑天生对故事有积极的回应,那些认同度高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大脑思维产生积极作用。哈佛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认为,孩子常常更容易接受故事传达的经验教训。所以,父母与其在孩子面前说一大堆负面的批评和教育,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来得深刻。


2、相反,说教批评往往引致负面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Lisa A. Serbin曾经在美国一些幼儿园做过一项实验,她让老师说教批评一些乱扔玩具、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的小朋友,而对部分有类似不良行为的孩子采取缓和的引导方式,结果那些多次被老师说教批评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反抗和攻击性。这说明说教批评常常给孩子直接传达“否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心理和情绪。


3、孩子容易对故事产生“代入感”

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故事,常常有代入感。即孩子在听故事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遭遇了什么经验教训,孩子也较容易感同身受。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需要对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宣传健康价值观的绘本或故事,并且要注意故事的教训要符合你当前要给孩子传达的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孩子面前,任何意味深长的批评都像苦药,虽然良药往往苦口;而故事,给孩子的感觉更像是吃药后的甘露。所以,无论当你对孩子的行为多么火冒三丈,也别忘记“故事教育法”哦!


(完)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新春红包!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