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计划中,让学生走出课堂、奔向广阔的天地。但是研学旅行如何开展,具体到如何选择主题,如何与国家课程、学科任务结合起来,如何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值得我们深思。
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学生趁着春光,踏歌而行,继而周游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孔子与弟子开阔眼界,在天地大课堂增进学识、修身养性,成为研学旅行源头最富诗意的一页。
当今时代,教书育人不再是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是以人为本,从生命发展的角度,立足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培养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幸福快乐、自主自律、思想创新、能力多元的人。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正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锻炼、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因此,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灵魂是实践育人。
1、以课程为主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中心。
对于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研学旅行给了学校更大的教育空间、更全面的教育环境,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把世界当成老师。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行走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成为主要的学习特点,合作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知识呈现的方式有形或无形、单一或融合,然而无形总是多于有形,融合总是多于单一,学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辨别、探究、思考、分类、归纳、总结、吸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研学旅行为学生打开了世界这本教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手与脑结合,课堂与课外联系,知识得到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2、“前置学习、现场研学、总结反思”等三大环节,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科学系统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来自于实践。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必须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思维辨析,实践后通过总结提炼出知识,再经过下一轮实践形成新的“内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关键能力系统性、科学性的对接,研学旅行把育人融入社会、自然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成长,发展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学旅行促进了少年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与生活快乐体验的高度契合。学生不仅能体验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还能在挖出土豆时咧开嘴大笑,能在捉到泥鳅时满身是泥地在田地里奔跑,能在乡村小溪发现螃蟹时惊奇地大叫,能收获在旅行中经历的喜悦与成长的快乐。
3、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导师
儿行千里母担忧。研学旅行能让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研学活动的细节:孩子的活动照片、实践收获、导师评价、同伴评价等;家长也可以随时与孩子沟通互动,鼓励加油。孩子虽然远行,但心和父母一直在一起。
家长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导师。学生透过研学旅行中真实的生活,深切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支持与帮助、鼓励与欣赏;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进而发自内心地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周围的一切事物。
为了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有序,研学旅行有专门制定的包括“步行、交通、居家、酒店、水电”等30多个专项安全预案,实现了“活动前有学习培训、活动中有高度执行、活动后有总结完善”的学生研学旅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了各项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
“走出课堂,动手动脑”,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把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灵活的能力;把书本上固定的文字,变成了心海里流淌的素养。深度的研学体验,终生的难忘回忆,每一次研学旅行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塑造与提升。
(文章仅作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作者)
带着课本游中国 最好的成长在路上
○
做研学找龙视
○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