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李玫瑾访谈录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近年来,关于恶性刑事案件的报道不断出现。每次看到我都很想了解: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罪行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是什么样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我想,其犯罪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李玫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所有的犯罪都能找到其童年的心理根源。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和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
发生在2007年美国大学校园里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无故杀人。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豪华的房屋和汽车更容易让他形成阳光、健康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所以与其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不如多一些陪伴,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
李玫瑾: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心甘情愿地听你的。我们国家的一种情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另一种情况是,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父母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他们不知道: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时很难管教。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这种心理影响力存在时,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诲就比较容易心悦诚服,更少抵触心理。
李玫瑾:是的。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力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孩子就很难接受父母的管理。这种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孩子的青春期。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无法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只能交由他人代为照管,比如老人或者保姆,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
李玫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长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还是有的。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和气味的接触;如果孩子天天和保姆一起睡觉,可能他最后形成的依恋就是对保姆的。
如果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实在不能自己带,让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全程带过16岁也是可以的。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也就是说,即使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亲自照管孩子,也要保证孩子有长期而稳定的依恋对象。
李玫瑾: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放在老人身边,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
所以,即便不得已需要让老人带孩子,也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因依恋断裂引起的心理问题。像有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孩子七八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了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总是一个人外出闲逛。有些孩子会因此上网成瘾,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听您说到这儿,我有一个感想:孩子出现犯罪行为,与早年依恋关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李玫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决定犯罪的因素很复杂。我把犯罪分为人格问题和心理障碍两大类。有人格问题的人基本上是只要有条件,随时都会犯罪,并且重复犯罪。这种人犯罪是必然的,他们的人格障碍是天生的,他们根本无法形成对他人的依恋情感。这种情况中反社会人格是比较典型的。
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另一种。这一类人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对其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他们在6岁时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岁至12岁时无人管教,几乎是自生自灭,那么到18岁时,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对社会冷漠,作案手段残忍。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听起来真是可怕!恐怕有些父母会急于问一个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没能好好陪他,现在还能弥补吗?”
李玫瑾:依恋是在12岁之前建立的,小学阶段有一个弥补过程。毕竟12岁之前的孩子,从生理和身体的外形上来说都没有成年,还很弱小,特别需要身边有亲人陪伴,所以花时间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想陪孩子也不让陪了。父母可以白天很忙,但是晚上一定要陪孩子入睡。我是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小学或者幼儿园的。
有一项研究是关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创伤的孩子的。战争结束后,他们被送到养育院抚养。这些孩子的智力没问题,但是性格有缺陷:自卑封闭、刻意表现等,很多孩子都存在情感障碍。后来发现:幼年没有稳定的一对一抚养,孩子就会有恐惧、焦虑感,直至成年都会成为他们心理困扰之源。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别让孩子的心灵孤苦无依,一定要让他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在采访的最后,您还想对父母们说些什么?
李玫瑾:钱是挣不完的,人生有很多种活法。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最最关键的是6岁之前,而他成年需要18年。所以,父母为了自己晚年的幸福,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抚养过程。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仅决定他自己的一生,更决定家庭未来的幸福。
中国少年特战兵素质教育中心:谢谢您的忠告!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