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5岁的女孩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但是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以为孩子得了自闭症,四处求医。
多次心理治疗后,女孩说了一句话,父母当场就留下了眼泪:「因为玩具不会开口骂我。」
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没耐心,经常无意间说孩子:
「你别添乱了……」
「哭什么哭?」
「你怎么这么笨呢?」
妈妈这些情急之下的口头禅,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严厉的责骂。为了不惹妈妈着急、生气,她开始疏远妈妈,不跟妈妈说话,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跟玩具熊说话。
我们希望孩子满载本领,展翅高飞,很多时候又在无意识中用这些口头禅奚落他、打击他、挫败他,天底下,真是没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
知乎上有人问: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有个回答: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除了绝望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
据某项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爸妈在我12岁时离婚,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说我没用,说我是个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我,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
让他们感觉伤害最深的词是:猪脑子、废物、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强、怎么不去死!
最后,他们把这些语言变成了犯罪的武器:枪,斧子,水果刀…被不停羞辱、否定、讽刺、挖苦、蔑视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大窟窿,盛放着破败不堪的灵魂,胁迫他们用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
父母的态度里,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心理学上说:坏会比好更有力,更难忘。那些负面的情绪、情感和记忆会比正面的影响更大。
这些孩子爱听的口头禅,父母们不妨多说说:
正面鼓励
「相信自己,你没问题的!」
「试一试,成功不成功都没关系!」
「多做几次,会越来越好的!」
给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妈妈支持你」
「爸妈尊重你。」
「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感同身受
「这次没做好/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觉,它叫愤怒/难过/失望/不舍,我也经历过。」
「如果你想哭,别憋着,哭一会儿吧!」
交出选择权和决定权
「这件事,你自己来决定就好了!」
「你可以选择……或……」
给孩子中肯的建议
「我爱你,但不喜欢你这么做。」
「如果再耐心点,相信会更好!」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塑造,目标永远不是完美,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会说话的父母,孩子基本不会差。因为从小被爱,就是一辈子的铠甲。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孩子犯错时家长如何说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不妨试试先问以下8个问题:
1、“发生什么事情了?”——让孩子有机会说话。
2、“你的感受如何?”——让孩子的情绪有个出口。
3、“你想做什么?”——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
4、“那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办法。
5、“你这么做,后果会如何?”——引导孩子思考结果。
6、“你决定怎么做?”——让孩子自己思考下一步行动。
7、“你希望我做什么?”——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位置。
8、“下次我们该怎么做?”——让孩子学会反思。
多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
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和财富!
家长如何使用“希望词”说话
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具体方法是:父母希望孩子怎么样,就把这个词说出来。这叫“希望词”,再找出它的反义词,然后把反面的说法改为正面的说法。
例一:希望词:勤快;反义:懒。反说:不要这么懒,你怎么这么懒!你真够懒的!正说:你勤快一点,你比上次勤快多了。
例二:希望词:认真 ;反义:粗心。反说:你不要这么粗心!正说:你认真一点更好。
例三:希望词:快 ;反义:慢。反说:你这么慢!正说:你快一点,我相信你能快起来。
例四:希望词:干净 ;反义:脏。反说:你弄这么脏!正说:你可以保持干净一点的对不对?
家长应该如何夸孩子
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2.夸努力不夸聪明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家长说话时保持情绪稳定
出现语言暴力的现象,有几个原因,脾气是主要方面;其次,是临时性发作。比如在单位受到领导的批评,或是与同事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回到家里,就拿孩子当情绪发泄的“垃圾桶”
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对家长“强加”的命令做出反抗,有时候会用很大的声音表示反对。因为孩子是率性的,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于“愤怒”还不会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下子很难接受,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冒犯,这时候,最容易出现语言暴力,甚至是肢体暴力。
因此,父母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把孩子看做一个平等的个体,这是交流沟通的基础。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