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关于孩子的教育,家长赢了老师,很可能会输了孩子!

时间:2019-01-19

园长荟 丨ID:qmhlianmeng


刘老师现在在一家幼儿园任教,最近遇到了一件让她觉得很委屈的事:


她班上有个孩子叫豆豆,是个“小调皮蛋”,在园内,几乎每天都有来告状的家长,刘老师很无奈,她严厉批评过,也温柔教导过,但孩子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刘老师针对豆豆的情况跟豆豆妈也交流过很多次,然而这次,豆豆妈却有点不耐烦了:


“孩子调皮我也知道,但管教的事还要靠老师呀,教育家都说: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管的老师!”


说完,豆豆妈就带着豆豆走了,留下刘老师一脸委屈地站在原地。


可事实真如此吗?孩子表现的差,只是老师没管教好的原因吗?孩子难以管教,都要责怪于老师的教育不力吗?



观点太片面,本意被曲解


单从观点看,豆豆妈说的是陈鹤琴先生的言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实质上,陈先生是想将这句话送给教育者自勉,而不是让人拿来怼教育者,可现在却被多数人当做挡箭牌,孩子一有问题,就责备老师不会管不会教。


从逻辑上看,观点也有错误,孩子的养成是多方面的,怎么能单单归咎于老师?如果这句话成立,是不是以下的言论也能成立?


  • 没有不会做的题,只有不会出题的人


  • 没有治不好的绝症,只有没本事的医生


  • 没有破不了的悬案,只有不会破的警察


  • 没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只有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很显然,这样的观点并不成立,因为它夸大了一方的责任,而完全忽略了其他因素的构成的作用。



不敢说不敢批,孩子怎样管?


老师当然都想帮孩子把身上的缺点改正过来,但如果温柔教育不起作用,而且孩子仍继续犯错,那么就应对孩子严厉一些。


可事实上,老师们都为这样的严厉管教付出了代价……


@浅墨:

孩子变不好怨老师,老师管了又说不对,管的太多,锻炼孩子也成了错误,感觉对做幼师越来越失去信心(才刚工作一年的,热情也快散尽)


@Alisa:

没得到奖励的一个小朋友放学哭闹,我没有妥协,然后被家长投诉到了园长那里,心在滴血。


@糖豆:

我现在就只能说好话,不能批评孩子,小孩子不喜欢吃就让他不吃,打人也好骂人也好,我只哄着吃亏的一方。


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所以家长得知老师批评教育孩子时,往往会产生不满,而一有不满,就容易造成误会。


你怎么凶我家宝宝?

别太凶,会吓着我家孩子的。

老师,小孩子而已,太严厉了不太好吧。


所以老师也是万般无奈,现在的孩子,不敢批评也不敢说,一批评就容易让家长“找上门来”,这还能让老师怎么管啊?



管教孩子,父母的责任远大于老师


我们很多家长都存在一种普遍性的心理,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 如:孩子乖巧懂事,人们见面会说:“你真养个好孩子!”却没有人说是学校和老师给教出的。


可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多数家长首先是从学校和老师身上找原因。这说明:家长只愿要好的结果,而不愿意承担教育的责任;不愿要不好的结果,而更不愿承担不好结果归因的心理。


其实,父母是孩子性格、行为养成的引导者,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就不管,一落后就责备老师没教好,却从不考虑自身的做法,是错误的。


再会管的老师,也管不好父母不管的孩子,再尽心的老师,也不如一个负责的家长管的有用。


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可见在管教孩子方面,父母的责任始终还是第一位的。



这样做,让家园合作更有效


1、保持“家园一致”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星期一综合征”,过去一周里通过各种游戏和手段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在经历一个周末后便丧失殆尽。有的家长是出于补偿心理,让孩子随性地吃喝玩乐;而有的家长则是因为怕麻烦,没有呼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生活规律化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变得容易,因为教师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孩子。


2、不隐瞒关于孩子的真实信息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会使小家伙从中受益。希望你们能够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们孩子的饮食及用药禁忌、他们身体上的问题、特殊的生活习惯甚至家庭关系的变化等等。如果老师能随时了解而不是去猜测这个孩子的身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话,可以减少很多周折,并且避免一些危险。


3、从正面理解教师的评价


如果老师对你说:“你的儿子显得很有攻击性”,并不是在批评他,而是想和你们谈一谈,共同找到原因。你们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而我们则掌握专业的视角,当两方面配合起来,就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4、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只看结果


很多时候,一项活动或者某种经历是否对孩子有益是很难立即做出判断的。如:用放大镜观察窗台上的小花,发生争执以后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承受后果,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步骤。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意义绝不亚于制作手工或者背诵多少首唐诗,只是他们的收获往往很难在你们面前形象地展示出来的。


当然,教育也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对孩子来说,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管教和培养,才能更茁壮的成长。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