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
精读妈说:我们总是把精力与关注放在家里那个闹腾、不乖巧、哭闹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忽视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做一个人人夸奖的“乖小孩”,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满足,并非孩子内心的抉择。
台湾作家小野曾讲过他一对儿女的故事,一个很自我,“不懂事”的哥哥和一个“懂事”的妹妹。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总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
妹妹则很“坚定”,没有一丝犹豫,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哥哥和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妹妹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而哥哥从进门起,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结账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换。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她跟小野说,她选完就后悔了,可是大家都赞美她的坚定、懂事,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
但事实上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能得到想要的。
小野说大家都一直以为妹妹有“主见”、“懂事”,于是他们无意识的就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哥哥,而忽略了妹妹。
而妹妹只是因为父母的夸奖与认同而不得不表现的一种“懂事”,将自己的欲望埋藏在心里。
后来他们的成长也出人意料。
“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拼命地“要”,大学毕业后没拍过电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国学电影专业,竟然还要报考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
结果竟然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在回国后还获得了金穗奖。
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时面临了很大的困惑。那年她没考上前三志愿,这个挫败让她对自己没自信、对学习产生怀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学的想法。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承受的压力也越多,以至于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而小时候活得越自我的孩子,越敢于表达自己,追求自己所要。
就像德国心理学专家说的,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
往往越懂事的,越没人疼;往往越明事理的,越没人懂。
《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姐姐维娅就是个特别懂事、明事理的女孩。
4岁之前的维娅,天真无邪,拥有家人全部的爱,所有人都围着她转。
她是家里唯一的公主,家人将所有的关系与爱给了她。
但奥吉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因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残疾的小男孩。
父母无意中忽略了维娅,因为在他们眼里维娅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过得很好。
然而父母将所有关注给了弟弟奥吉时,他们却不知道,维娅心里其实也很苦,她会对着家里的小狗说:“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
有次妈妈在陪着维娅说话聊天,这时弟弟的心情不好,在发脾气,妈妈立马就被弟弟吸引走了,留下维娅自己。
总说懂事的孩子可以让父母省心,其实是他们隐藏起了掩盖在乖巧下面的情绪。
他们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穿上听话的外衣,对父母表示理解,但内心并不开心。
然而他们表现得越懂事,越体谅父母,而父母越容易忽略他们。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
我们总是把精力与关注放在家里那个闹腾、不乖巧、哭闹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忽视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甚至我们还把孩子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认为她本该如此,不需要我们额外的付出与照顾。
可孩子终归是个孩子,她的懂事也是在向父母表达:我也需要你们的爱,需要你们的陪伴。
只不过她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
当我们哭着对父母说:“为什么你们这么偏心?”
他们都会很认真的回答:“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偏心呢?”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的偏心。
在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中作为老二的德善就是被父母忽略以及不公平的对待。
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性格活泼可爱,但学习不好,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姐姐,下有一个独子弟弟。
在这种“天然的劣势”下,德善成为家中最不受关注宠爱的孩子。
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差三天,每次过生日只能在姐姐过完后,蛋糕上拔掉三只蜡烛继续过。
德善每次都说想过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却总是敷衍说明年,明年就单独过,然而明年复明年。
又一次姐姐的生日宴上,爸爸妈妈又一次顺带着给德善过生日,德善委屈地抱怨自己受到的诸多不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开始厌弃。
后来,她爸爸向德善道歉还专门为她过了生日。
总以为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偏心了,会对德善有所弥补。
德善一直善良、谦让、大度,她希望她做的能被父母看见,能被父母认可,也能得到他们的关爱。
然而家里煤气泄漏,爸爸妈妈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门,一家四口在门外喘气休息,居然忘记了还有德善在屋里。
德善自己一个人爬出房门,如果不是德善自己爬出门弄出响声,他们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想起还有一个女儿在里面。
电视剧中德善有一段内心独白:
这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
就像我们俗话说的:头生稀罕小的娇,要苦苦到半拉腰。
然而父母的偏心,让不被待见的孩子一直渴望得到认可与爱,在他们的心里留有一个坑,一个需要被父母的爱填满的坑,却一直没有被填满。
最普遍也最世俗的做法就是加倍孝顺,渴望父母能突然醒悟到他们的付出,从而再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父母的爱,来将这个坑填满,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然而就怕过度的孝顺,以及寻求父母认可而失去了自我。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彼莱玛研究发现:为人子女,无论是被偏爱的还是被忽视的,都常常感到父母的偏心。
如果对一个孩子好过另外一个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在天涯论坛曾有留言,自己因为陷在父母偏心的怪圈里,抑郁到无法自拔。
她说:
小时候很多事情不记得,但只记得什么都要让着弟弟,以至于有好吃的就想当然的要留给弟弟,自己带弟弟没带好就很害怕,认为带好弟弟是姐姐应该的。
尤其有次,弟弟要上学,爸爸带他们两个去新华书店,爸爸给弟弟买了新字典,而她想要新书皮的时候,被爸爸的一句话镇住了:没有你的,那是弟弟的。
她说她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爸爸理所当然的表情,可是从那开始后,她感觉一切都变了,以前认为正常的事情也开始感觉不舒服,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哭泣。
甚至变得犹如祥林嫂,反复的和每一个亲近的人诉说这段经历,然而依然没能走出来这个漩涡。
还有很多被偏心对待的孩子说:
每次想到所有的好东西都需要自己让给另一个父母宝贝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被父母满足,就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如果难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悄然的变化,有的接受现实,另寻出路,其外界寻找认可与爱。
而有的孩子就会陷入一生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成为更易抑郁、自卑与焦虑的人。
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逆反行为,与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身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偏心无论是对被忽视的孩子,还是被偏爱的孩子,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是很敏感,他们只是不说,不要看到孩子的懂事,听不到孩子的眼泪。
作者简介:胡小喵,富书签约作者,心理咨询师,家有二宝,致力于儿童营养与心理教育,但愿每个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笑笑葫芦娃。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关注“爱和乐”订阅号(ahyjyfw),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育儿资源
✐学习
爱和乐 | 学庸论语 | 易经 | 唐诗三百首 | 笠翁对韵 | 汉字宫 | 亲子共读 | 唱诗 | 国学唱歌集 | 莎翁十四行诗 | 仲夏夜之梦 | 英文名著选 | 英文常语举要 | 全脑数学 | 闪卡 | 手指游戏 | 儿童英文经典诵读 | 弟子规英文版 | 爱迪英语 | 教育如此简单 | 笠翁对韵 | 曾氏家训 | 人人书法 | 英语就这么学
✐培训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