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育人环境,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 APP 进入校园。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结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重大事项督办通知要求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 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 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 APP 侵蚀校园。
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 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 APP。
各地要建立学习类 APP 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 APP 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要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使用的学习类 APP 纳入统一管理,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
要确保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内容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要求,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要以“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不增加教师工作和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合理选用 APP,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进入校园的学习类 APP 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和办法,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 APP 安全健康、科学适宜。
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 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 APP。
要定期检查、掌握 APP 内容变动和更新情况,发现有害信息要及时处置。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 APP 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学习类 APP 内容要求、审查标准和监管办法等,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学习类 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
当前不少APP都有自己的附属品,比如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吸金的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进校园的APP迫切需要一套关于应用功能开发的标准来规范。
然而,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是时代趋势,APP进入校园首先要提供更具实质性的教学服务。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教育时报》近期做了题为《让人防不胜防的教辅APP》的专题报道。
让人防不胜防的教辅APP
近日,一名叫李梦的妈妈发现自己竟然有点看不懂现在的教育了:开学以来,她的手机上多了好几款教辅APP,儿子做作业时用手机、小组讨论时用手机、解决难题还是用手机……面对儿子长时间用手机学习的状态,她忍不住想要劝诫。
“不用手机,我怎么学习?”儿子的反问让她一时无言以对,但也引起众多家长的深思:孩子的学习与教辅APP应该如何“相处”?近日,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家长哭诉:教辅APP让我忧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给各个行业带来了不少便利,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信息化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还让家长和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然而,就在信息化教学深受学校的欢迎与推广、各类教辅APP陆续出现的同时,家长们的担忧也随着而来。
10月份以来,不少家长反映,学习类APP的乱象日益严重,许多教辅APP成为了网络游戏的藏身之所。
9月初,刘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各科老师会将一部分作业布置在教辅APP上,需要孩子在手机上完成。有些教辅APP并非完全免费,这些收费项目一个月下来,得花个几十块钱。”刘女士说,那些教辅APP是老师推荐的,就算家长不放心也得使用,否则孩子就完不成作业。
教辅APP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辅助信息化教学,家长为何会忧心呢?记者在手机上下载了几款当下使用人数较多的教辅APP,从其中窥见了一些端倪:不少教辅APP都有自己的附属品,吸金的同时也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大多数的教辅APP都不是让学生免费使用的,它除贩卖一些精品学习资源外,还会设置游戏、积分兑换、学生圈等板块,很容易让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分心,沉浸到游戏里去,让人防不胜防。
除了偷玩游戏,一些孩子还会添加学生圈进行交流,但是,这些学生圈却并不全部属于孩子的世界。“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异地零距离”,以及APP当中打出的名师广告,都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辅APP只是信息化教学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
既然家长对于教辅APP的使用有这么多的担忧,那么,学校又为何引进呢?近日,我省这几位校长给出了较为中肯的答案。
近几年来,濮阳市第三中学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应用到了一些教辅APP的智能学习平台。“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教辅APP的使用类型多样,不是所有的APP都有强制收费的项目,只要良性、合理使用,孩子的身心不会受到影响。”濮阳市第三中学校长司马仲杰说,学校要引进教辅APP,必须基于儿童立场、教育视角、适度原则,并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应用,让孩子们学会打开教辅APP的正确方式。
“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管理水平也不相同。教辅APP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有选择地实施,效果也是显着的。”郸城县第三高中校长刘德敬告诉记者,该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大部分是留守学生,60%的学生有手机。学校便将这一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在利用教辅APP布置作业的同时,对手机的管理以疏导为主,不仅便利了学校的一些教学工作,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变家庭作业为课堂作业,在学校统一配备的终端上完成,这种终端只是教学辅助,并无游戏等干扰,既促进了学生学习,提高了兴趣,又便于教师管理。
在采访过程中,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校长张磊表示,孩子学习的问题无外乎想不想学、会不会学、去不去学,引进一款实用的教辅APP,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其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这,也是检验一款教辅APP是否适用的一种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开设电子书包实验班、网络作业、微课、翻转课堂,这是学校在用可行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合,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教辅APP的存在同理。”张磊说。
教辅APP:一刀切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近日,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教辅APP实质上就是课外教育培训的变形,而教辅APP里的作业布置、题目解析、巩固练习、考试提升等功能虽不尽相同,但“课外辅导”是几乎所有教辅APP的共同特点,教辅APP无非是课外培训的线上延伸。
“其实,教辅APP就是一把双刃剑,不是一刀切就能解决的。”刘德敬说,现今,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谈手机色变,要么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要么上交给老师,而且管理的效果大多不佳,屡有“手机事件”发生,令人忧虑。教辅APP的出现,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好的范例。
那么,教辅APP带来的弊端当如何解决呢?
教辅APP的选择要慎重,学校和老师在推荐学生使用某款教辅APP前,需进行必要的试用和研究分析,比如不能有不适合学生的广告、游戏,不能有不受监控的社交功能等,确认适合学生使用之后,再安排使用和推广。教辅APP应发挥出自身的引导性,教师在利用其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使用教辅APP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任务要求、方法路径、评价标准等,确保学习效果。
“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远不及成人,且长时间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必然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老师在布置此类作业时,注意时间的把控,每天使用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许昌市二中教育集团校长吴良说。
此外,教辅APP的监管,除了学校、家长,还需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表示,教辅APP进入校园,首先要考虑的是它能否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持续的跟进服务。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时代趋势,但教辅APP进入校园应将提供实质性的教学服务放在第一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但教辅APP的收费应该做到有法有规可依,其研发、推广应该加以引导、规范。
今年,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对课外培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以最大限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因而,一套关于教辅APP应用功能开发的标准,是当前最急需的。
来源:教育部、《教育时报▪新闻周刊》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教育时报”。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好看,请点下面↓↓↓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