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闻栏目
孩子
转载新闻
研学
学生军训

@所有家长,孩子的近视问题你知多少?听听眼科专家怎么说吧~

时间:2018-11-29


甜食对近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近视到底会不会遗传?

吃药、做理疗、戴矫正仪器这些方法

对治疗近视到底管不管用?

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分别怎么处理?

关心孩子视力的你,

一定很好奇这些问题吧!

来看眼科专家怎么说!


高旭:北京同仁医院屈光中心主任   


Q:
面对孩子近视这一问题,有哪些误区?


误区1:夫妻俩都近视,将来孩子会不会也近视?


近视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多因素遗传疾病。你的染色体上的近视成因因素会影响到你的孩子,更主要的是出生之后,在他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的社会因素、生活因素会更多地影响到他近视的发生。


误区2:孩子已经近视了有的还有散光,是不是可以不戴眼镜,通过吃药、做理疗、戴矫正仪器等就好了?


诊断是第一位的。孩子视力不好,不管是近视还是散光,首先都一定要给他做一个专业的、充分的散瞳检查。12岁以下一定要做慢速散瞳,阿托品散瞳,这样会充分地让他的睫状肌达到一个放松状态,才能呈现出他真实的眼睛驱光状态,以确定到底是近视多少度,还是远视,或者是散光,还有就是他的矫正视力好不好。


根据这一系列的检查结果再决定治疗方案。可以肯定地讲,如果是真性近视,孩子的眼球已经是不正常了,眼球结构已经在改变了,这时候用任何药物,是不可能逆转这个过程的。


有很多家长花了很多钱,一个疗程几千块,一年好几个疗程,最后一年下来花了几万块钱,但最后原来是什么样的近视度数,还是什么样近视度数,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有的可能还会加重。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去迷信一些传言,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途径、正规的程序来治疗。


误区3:到底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


现在有很多医院、很多专家级的人,有可能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就是孩子来了,一个学龄的孩子,一看他有近视了,一问有两年视力不好了,赶快直接点药散瞳,快速散瞳配一个眼镜,近视了就戴眼镜吧。但其实千万不要把这些表象给蒙蔽了。我们不要去用自己的经验去轻易地忽视一个近视的孩子,有可能在你手里边一个假性近视,他就变成一个真性近视去处理了。


诊断是最重要的,要把到底是不是真性近视弄清楚。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


假性近视可以通过用散瞳药,通过锻炼去运动放松,让睫状肌放松,假性近视就没有了。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要做慢速散瞳,也就是阿托品凝胶一天上三次,连用三天,然后第四天再去做散瞳验光,这时候查出来的才是你的真实度数。如果是假性近视,通过这三天的散瞳,就没事了,就不再是近视眼了,不需要戴眼镜。


但如果是真性近视,眼球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改变了,已经变长了,跟正常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只能戴眼镜。



Q:
有哪些预防或改善近视的小贴士呢?


1.正确的用眼习惯。每学习接近一个小时的时候,一定要休息15到20分钟,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近视的快速发展。


2.少吃甜食。甜食对近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都只知道,甜食只是引起肥胖,引起钙吸收的减少,对骨骼的形成也会有些影响。但实际上甜食对近视的形成也会有影响,过多摄入甜食,会增加患近视的几率。


3.少用电子产品,对于学龄初级,比如说小学、幼儿园,一天别超过一个小时。


4.多做户外运动。应该去鼓励孩子多出去走一走,跑跑,不要把孩子圈在课外班,圈在书本上。有这个时间,带着孩子去爬爬山,有益于身心健康,他身体还好了,近视还没有了。


5.最好半年做一次视力检查。现在很多都是一年或者两年查一次,这有点间隔太长,半年做一次视力检查是最好的。对很多视力有问题的孩子,当我们去追溯的时候,会发现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做过眼科和视力的检查。如果半年做一次检查,更早地去发现,那有可能就会是假性近视,就可以通过散瞳这种治疗、多注意用眼习惯就好了。但是如果没有发现或者不加以干涉,他就从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了,这时就无法逆转了。


6.对于已经确诊为真性近视的孩子,要通过上面的这些建议避免近视过快、过早地发展,度数再增加。另外,还要注意要正确的配镜,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眼睛的瞳距也会变,所以建议半年复查一次,配戴最适合的眼镜。


7. 避免偏食,多食含有丰富维生素A的食品,比如胡萝卜、玉米油、动物肝脏等,这些都会有效提高维生素A的摄取,对补充眼睛的营养有十分良好的帮助。





来源:海淀教育、中国教育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邮箱(583358621@qq.com)也可拨打我们的联系方式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